近年来,家长们对近视防控逐渐重视,更多的关注点聚焦在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长,以及选择具有延缓近视进展的产品上。
其实近视防控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关注,努力做到“推迟近视发生年龄→减缓进展速度→降低高度近视发生风险”这些小目标。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近视防控重点和防控措施也有所不同。希小玛为家长朋友们准备了学前、小学、中学三个年龄段的近视防控攻略,助力大家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近视的“防”和“控”。
学前阶段(0~6周岁) 从小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幼儿刚出生时是远视眼状态。0~6周岁阶段,孩子视觉系统处于从“远视眼”向“正视眼”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早期近视防控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家长应格外关注孩子的视力健康。
1.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眼健康,在新生儿健康体检时就要主动进行视力筛查,及时为幼儿建立屈光发育档案,三岁后每3~6个月定期监测视力和屈光发育情况,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2.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
医学研究证明,户外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近视。幼儿园老师和家长应鼓励并带领孩子多参加以玩乐为主的户外活动或简单的体育运动。
3.分龄管控视屏时长
电子设备的过早、过量使用是学龄前期出现近视的诱因之一。卫健委发布《儿童青少年防控近视系列手册》明确表示,不鼓励孩子过早使用电子产品。2岁之前避免接触电视,3~5岁幼儿每天看电视建议不超过1小时,每次不超过15分钟。
小学阶段(6~12周岁) 定期监测,提前预警近视
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需要适应环境和角色的转变,近视防控应以养成良好习惯为主,并定期关注视力与屈光发育情况,预防近视发生。小学高年级阶段,要注意用眼卫生,把近视防控与素质教育结合,科学防控近视发生发展。
1.定期监测眼轴
眼轴是近视防控最重要的监测指标。在眼球发育阶段,眼轴每3~6个月就可能发生增长变化。
正常眼轴与近视眼轴对比示意图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尚未近视的孩子,从眼轴增长速度预测判断孩子未来视力发展趋势;对于已经近视的孩子,通过眼轴变化速度可以及时调整近视防控方案。我们建议每3-6个检查一次眼轴。
2.坚持户外活动
学校和家长应共同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鼓励课间休息时间和体育课到室外活动。低年级小学生应注重锻炼习惯的养成,把体育运动作为兴趣爱好。高年级小学生可适当增加有氧体育运动。
3.注意正确用眼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培养阅读和书写姿势的关键时期,标准读写姿势是“一拳一尺一寸”。
低年级段小学生每次连续读写不超过20分钟,高年级段小学生每次连续读写不超过30分钟。
阅读材料的图画和字体不宜过小,小学低年级段的阅读材料应以大字体图文为主,小学高年级段的阅读材料字体不宜过小。
中学阶段(12~18周岁) 避免发展为高度近视
初中阶段仍应以防为主,加强体育锻炼,防止近视发生与发展。高中阶段虽然学业压力增加依然要坚持防控近视,已经近视的要避免发展成为高度近视,已发展成为高度近视的学生要重视防控并发症。
1.重视近视普查
针对学校开展的近视普查,我们要及时查阅检查结果。如果发现视力异常或上课发现看黑板不清楚应尽早告知家长,前往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认。
初中生每年应进行2~4次视力筛查。高中生近视发生率明显增加,近视戴镜矫正后应定期复查,尽量每半年复查一次,控制近视发展,避免成为高度近视。
2.注意劳逸结合
中学生学业压力递增,应控制持续阅读和书写的时间,每次连续读写尽量不超过40分钟,避免用眼疲劳。
眼科全科
眼科全科,主攻眼底病的诊断治疗
擅长疑难青光眼的诊治
眼底病、黄斑疾病、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眼底病的诊治,尤其专长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疾病和视网膜移植
儿童视觉发育性眼病诊治
屈光矫视、白内障、眼整形、老视个性化手术设计及矫正、眼底手术治疗
眼科全科、眼底病、白内障、青光眼
屈光性白内障、青光眼、晶体植入
青光眼、白内障及眼底病
白内障、泪道、眼整形、青光眼的诊断及治疗
弱视、斜视、屈光不正、近视、复视、眼球震颤的诊断和治疗
屈光不正、白内障、眼底常见病